文/蓮接(朱鍾勛 醫師)
李媽媽結婚多年,內心充滿將為人母的喜悅,卻在距離預產期的兩個月前,右手腕出現疼痛症狀。剛開始以為是不小心扭到,不以為意,沒想到一個多星期來,疼痛越來越嚴重,大拇指根本無法使力,靠近手腕處也腫起來了,扭毛巾、寫字都有困難,簡直比害喜還痛苦!!
這案例是「媽媽手」的典型患者。「媽媽手」即醫學上的伸拇短肌及外展拇長肌腱鞘炎,這兩條肌腱由腕部延伸至大拇指外側,它們分別執行大拇指伸展及外展的動作。一般女性腕部外側關節的活動度比男性大,使得位於此處的兩條肌腱及腱鞘容易因反覆性的抓、握、擰、捏及打電腦等動作,受到刺激而發炎。它的發生率以女性居多,且多為家庭主婦,其中更不乏初為人母者,「媽媽手」之名即因此得來。
典型的症狀是手腕在大拇指側疼痛,有時會延伸到手臂,早上起床時較為嚴重,常伴有局部腫脹、緊繃,甚至卡住的感覺。由於疼痛,病患往往覺得手部無法用力,尤其是扭毛巾、寫字等使用到大拇指力量的活動,會有很大困難。
由於手腕部位有橈骨凸起,因此「媽媽手」患者會誤以為是骨頭出了毛病,其實是肌腱出了問題。在大拇指側邊靠近手腕的部位,可以看見肌腱自大拇指側面延伸而下,這裡包含外展拇長肌以及伸側拇短肌的肌腱。當拇指的張握動作重複太多,局部肌腱與外包的腱鞘滑膜反覆磨擦,加上施力超過生理負荷,會導致腱鞘滑膜及支持帶出現肥厚性變化,壓迫局部的肌腱,使得肌腱滑動不順,嚴重時更會有沾黏的症狀。
孕、產婦有相當高的比例會發生這「媽媽手」症狀,有的在懷孕時就開始痛,但更多的患者是在生產後兩三個月時出現症狀。除了大拇指過多的抓握動作之外,孕產婦本身的荷爾蒙變化可能是另一個幫兇。
話說回來,「媽媽手」絕對不是媽媽的專利,同樣的,帶小孩的新好爸爸都難逃此症。另外,職業活動也是重要病因,工作中需要長時間、快速、重複用到拇指施力者,都是高危險群,比如操作刨光機械、車床、鑽孔機、打字、成衣製作、編織……等等。
患者在腕部外側會有疼痛和腫脹。另外,最困擾的是當他們在做抓、握、擰、捏等動作時,會引發或加劇腕部的疼痛,甚至使不上勁,影響他們照顧嬰幼兒、操持家事或工作的執行。為了減輕症狀,避免引發該處疼痛的動作是很重要的。但是在實際生活上或工作上,似乎不可能做到,所以穿戴副木變成一項很重要的治療方法。
副木的作用在於減少大拇指及腕部的動作。雖然戴著它做起事來不太方便,但可避免發炎的肌腱、腱鞘一再受到刺激。在物理治療方面,常用的是超音波、鐳射治療或其他熱療。藥物方面,除了口服非類固醇藥物之外,尚有局部類固醇注射治療。
病情不太嚴重者,可經由上述療法治癒的高達九成,只有極少數患者需接受手術。在日常生活方面,避免重複性高、過度用力且長時間的拇指抓握動作,就可以有效預防「媽媽手」。初為人母的媽媽,如果選擇餵母乳,最好避免用拇指長時間做擠奶的動作;抱小孩或幫寶寶洗澡時,小心虎口撐開的動作,儘量用其它手指的力量來幫忙。
其實,在症狀出現的早期,就應該小心避免過度反覆使用疼痛的手,並且可以在做事之後儘快冰敷八至十分鐘,預防發炎加劇。(如此做不會與上述的熱療衝突)照顧孩子、操持家事和執行工作的方法宜作適當的調整。譬如:減少每天把孩子抱在懷裡的次數及時數,或輪流更換抱孩子的方式。替嬰幼兒換尿布時,宜避免使用一手抓握孩子的兩腳、提起雙腿和臀部的傳統做法,可試著改為讓嬰兒側躺,尿布平舖床上,緊鄰臀部,再讓嬰兒平躺下來,使臀部落在尿布上。
嬰兒的衣物不必用手搓洗、擰乾,可改用洗衣機揉洗、自動脫水;做家事時避免用一隻手提重物;燒水時,避免將水壺盛滿才提到爐子上煮,可用小容器分次裝水倒入壺中;買帶骨的肉時,可請肉販幫忙切好才帶回家,就不需自己費力的剁了;上班打字、打電腦時,暫時把速度放慢,同時減少打字、打電腦的時數。若能舉一反三,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上的許多細節做適度的調整、改善,就可以減輕「媽媽手」帶來的痛楚與不便了。
大部分「媽媽手」的癒後良好,可以完全恢復,只有少數治療效果不佳的,才要勞煩外科醫師動刀,解除肌腱周邊狹窄的情形。至於孕、產婦,也不必太焦慮,經過適當治療,疼痛就會慢慢痊癒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