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:上師文選

文/蓮花樂智上師
要理解佛陀的教導,我們可以先從三乘入手。何謂三乘?第一是聲聞乘,教導無私、我空,依此信念而禪修。第二是獨覺乘,是獨自修行的覺者;他們除了無我禪修之外,並確認一切可覺知到的現象都是空性,他們明白一切可觀察到的外在顯相都是不真實存在的,有些人他們會說,他明白「我空」及什麼是「法空」,因為他們只知道外在的境相是空性的。第三是大乘或菩薩乘,是教導透徹的「我空」及「法空」,他們明白一切可覺知的外境和內境都是無自性的,非實存的。
那麼在大乘學又有二分法之說,即是小乘與大乘。在這分法中,小乘是聲聞乘及獨覺乘,大乘是菩薩乘,主修六度萬行、利他的修行。而大乘法又有三分法,也就是聲聞及獨覺為小乘,菩薩乘為大乘,以及金剛乘。另外,金剛乘在大圓滿教法中則分為九乘法次第。在佛學的理論上,本來只有一乘法教,為何後來會有無數的乘?佛陀曾告訴我們,因為有無數的概念,一乘對治一種概念,所以就有無數種乘。
佛陀在【入楞伽經】(即【楞伽經】)中說,只要我們心還在動,就會有無數的乘,只要心在想什麼,覺受什麼,就有特屬的乘來對治每一種心的狀態。因此,當我們說「乘」,其實是指針對概念的說法,也就是說是一種「降伏心、意識的方法」。
從佛學部的角度來看,聲聞乘基本分為二派,一是「分別部派」(或是稱為「毗婆沙宗」),另一個就是「經教派」(或是稱為「經部」),在大乘中則分為「唯心派」(或是稱為「唯識派」)以及「中觀學派」,此為二大學派。
什麼是分別部派,也就是凡能經分解或分析後,仍可被分解及分析者,這一切都只是表面真實,如不能再被分解的,才是真正的真實。一般物體及意識,只是表面真實,如不可再被分解成的部分,才是真正的真實,這些是分別部學派的見解。所以我們要瞭解分別部派是如何解釋表面真實,好比你用錘子把玻璃瓶打碎成碎玻璃,或者粗一點的物體,如建築物、房子,當你把這些物體打碎或分解成部分,鋼鐵及水泥石,你就不能再用回原來的名稱來形容它或稱呼它。
當我們將玻璃瓶打碎後,成為碎玻璃,就不能再稱之為玻璃瓶了,這就是告訴我們一切的物體都是「非常存」的,這也只是一個名相,我們給予每一個東西名字,當你把這些東西「物體」分解後,你就清楚的看見被打散的東西,已經不是原來被你所熟知的物體。
在心意識方面,我們不能讓物體改變,但我們可以去分析它,從表面上看,我們的心識是相續的,我們可以把它分解成個別的部分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如果我們把「心識」動一個念頭,好像非常真實,但如果你仔細的分析,這其中有一部份也已經成為過去了,一部份尚未發生,一部份是現在。
事實上,這一切可被分解成各部分的組合,也只是我們的心識及概念創造出來的。好比你曾經失望、痛苦、快樂、高興,如果你現在仔細回想,你會發現:嗯!它們哪裡去了?現在它在哪裡?怎麼都找不到?當我們觀察內心「心識」所起的每一個念頭,我們找不到它,所以它是不實存的。
在心識方面,我們相信從小到大,心是連續的,但事實上,我們卻找不到什麼,所以心流「意識」只是表相無實。當念頭發生,我們不去檢驗,它就好像是真實,我們去檢驗、尋找,卻什麼都找不到,所以佛陀才告訴我們,萬法唯心造,世間的一切都是心識作用。
勝義非心所行處
心是世間故能說
應成所修法界心
無二無別如水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