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:創作

真佛密法第五章5-3禪定的真實意義

文/釋蓮追教授師

「前情提要」:這隻加菲貓是我用擬人化的手法所塑造出來的虛擬公貓,牠之前已經多次出現在我的文章之中,牠也是師尊的皈依弟子,牠叫做:蓮花嘉飛。

「本文開始」

話說這一天,又到了修法時間……

嘉飛跟著我,在壇城修法,三摩地禪定時間仍然是一柱香(四十至五十分鐘),嘉飛已經越來越能進入狀況了,至少,腿功已經訓練出來了。

修完法之後,只見嘉飛一直望著天空,似乎在思考什麼問題…。

我問:「你在想什麼呢?這麼入神!」

嘉飛說:「主人主人,我一直想問一個比較深的問題,這問題只有佛陀及師尊能圓滿解答,我怕您回答不出來,會傷您的自尊心,所以不敢問。」

我說:「哦!這麼嚴重!當然我們目前尚未成佛,還在學習當中,不懂之處猶如恆河沙,但是沒有關係,我可以根據師尊文集與開示,以及佛陀所講的經典,用我們可以體會的言詞來解說,這也是給我學習說法的機會,沒關係,你問吧!」

嘉飛說:「那我問了,請問主人,我們在網路大學曾經上了一門課,叫做『禪定的真實意義』,其中大略說明了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的狀況,而這也是師尊文集的開示,但因為只是大概描述,所以我至今仍然搞不清楚,可否請主人,將四禪八定及滅盡定,再跟我講清楚一點好嗎?」

我答:「哇!好小子!你居然想到這麼高深的問題,不錯喔!好,我曾看過一些經典,其中,我認為以《大智度論|禪波羅蜜品》講得最容易令人理解,我就依據此論來大略解說一下。」

嘉飛說:「太好了!請問《大智度論》是誰著作的呢?」

我答:「《大智度論》是由古印度龍樹菩薩(大約三世紀時)所著作,後來由中國南北朝後秦鳩摩羅什尊者(約西元三四四年至四一三年)翻譯成中文,共一百卷。」

嘉飛問:「好的,言歸正傳,請問什麼是初禪呢?」

我答:「初禪叫做『離生喜樂地』,即離開欲界的欲望而生起喜樂的境地。

如佛所說:『若有比丘離諸欲及惡不善法,有覺、有觀,離生喜樂,入初禪。』『諸欲』,是指財色名食睡等五種欲望;『惡不善法』,是指五蓋,即貪欲、瞋恚、睡眠、掉悔、懷疑共五種蓋障。初禪相有五種相:有覺、有觀、喜、樂、一心。

『有覺、有觀』:還沒得初禪時,心大驚悟,常被欲火所燒,得初禪時,如入清涼池,行者知道欲界過罪,而初禪利益功德甚多,心大歡喜,所以說『有覺、有觀』。另外,粗心初念,叫做覺;細心分別,叫作觀。譬如撞鐘,初聲大時叫做覺;後聲微細叫做觀。

『喜』:遠離欲界身心的粗重與過罪,得到初禪的利益功德,心大歡喜。『樂』:得輕安樂。喜是大而短暫的喜悅;樂是微細而長久的快樂。

『一心』:繫心專注於一緣中,不令分散。

此時,行者只剩下眼耳身三識,鼻舌二識已經沒有了。

以上所說,就是初禪境界。」

嘉飛說:「喔!初禪是離欲而生起喜樂,了解了!請問什麼是二禪呢?」

我答:「二禪叫做『定生喜樂地』,即直接入禪定中就會生起喜樂的境地。

行者知道,覺觀雖是善法,但會嬈亂定心。

所以行者心裡想著:『覺觀嬈動禪心,就譬如清水,若波盪就看不清了;又例如很疲勞的人,想要休息睡覺,但被傍人叫喚,造成種種惱亂。也就是我想攝心內定,卻被覺觀嬈動。』因為這些種種因緣,所以要呵責覺觀。

佛說:『覺觀滅,內清淨,繫心一處,無覺無觀,定生喜樂,入二禪。』

『覺觀滅』:知道覺觀是一種罪過,所以要滅除。

『內清淨』:既然入了二禪,我相信捨去了初禪的覺觀,所得的利益又大又多,此時繫心一處,故說內清淨。

此時,行者的眼耳鼻舌身前五識,都完全沒有了。

以上所說,就是二禪境界。」

嘉飛說:「喔!二禪是禪定就生起喜樂,那麼三禪呢?」

我答:「三禪叫做『離喜妙樂地』,即離開粗略的喜悅,而得到長久妙樂的境地。

行者觀察喜的過失,就好像觀察覺觀的過失一樣,有喜就有憂,多喜多憂。就好比說貧人得到寶物,歡喜無量,但害怕一旦寶物失去了,是十分憂愁的,喜悅馬上就轉成憂愁,所以要捨去喜悅。

佛說:『離此喜故,行捨、念、智,受身樂。是樂聖人能得能捨,一心在樂,入第三禪。』

『捨』:捨去喜心,不再後悔。

『念、智』:有念能守護心,有智能善分別,不會令樂而生起愛味染著的過患。

『受身樂』:初禪、二禪雖然受樂,但不能遍身,此三禪樂,則是遍身受樂。

『聖人能得能捨』:三禪受樂,世間第一,能讓人生起染著愛味,凡夫很少人能夠捨棄,只有聖人能捨棄。

而佛說:『行慈心得樂果報(慈是給眾生快樂),這種樂果報,在三禪天中的遍淨天,是最為第一的。』

以上所說,就是三禪境界。」

嘉飛說:「哇!三禪是捨離喜悅就生起妙樂,而且遍身都快樂,要是我,我也不願捨棄快樂的,那麼四禪呢?」

我答:「四禪叫做『捨念清淨地』,即捨棄妙樂、念頭清淨的境地。

行者觀察樂的過失,就如觀察喜的過失一樣,知道如果心念不動時,也就是不被苦樂憂喜這四種覺受所動,是最為第一的。若心念有動,就有苦。行者因為三禪樂,讓心動的緣故,所以求取心不動處。

佛說:『以斷苦樂,先滅憂喜故,不苦不樂,捨念清淨,入第四禪。』

『以斷苦樂,先滅憂喜故,不苦不樂』,這句話是說,三禪時已經斷除喜和憂,到四禪時又斷除樂和苦,所以得到不苦不樂。因為第三禪樂動,所謂樂是無常,有得必有失,失則是苦,所以第四禪說必須斷除樂受,自然就沒有苦受了。

『捨、念清淨』:第四禪中無苦無樂,但有心念不動的智慧,苦樂憂喜四受皆捨棄了,所以叫做『捨清淨』。此時念頭不被四受所動,所以『念清淨』。

而四禪有四相:不苦不樂、捨清淨、念清淨、一心。『一心』是說繫心一緣,如同前三禪是一樣的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在九次第定當中,四禪是最適合得到無漏智的禪定,所以行者在四禪中,應修習禪法,來成就無漏解脫的智慧。另外,由於念頭清淨,此時,行者可以自斷出入息(呼吸停止),而自莊嚴。而四禪也可以起修神通,但不是究竟,若執著神通,則容易走入歧途。

以上所說,就是四禪境界。」

嘉飛說:「哇!越來越高深了!四禪是捨棄妙樂、念頭清淨,而且應修習無漏智慧,希望將來我也能跟聖人一樣,捨樂而入第四禪,那什麼是空無邊處定呢?」

我答:「如佛說:『過一切色相,不念別相,滅有對相,得入無邊虛空處(空無邊處)。

初禪到四禪,都在天界的色界天,都是有色身(形相)的。如果我沒有色身,我就沒有飢渴寒熱之苦。我這色身粗重弊惡,虛誑不實,只是因緣和合,我有色身,就有種種苦惱,所以色身是一種過患,那麼我要怎樣免除這個過患呢?我應當觀察我的色身如同虛空。

如果我常觀身空,常念身空不捨離,我就可以超越色身。對內,我色身空;對外,外境色相也空。這時我就能觀無量無邊空,如果我得此觀想,則無苦無樂,我心轉為增上。就如同一隻鳥本來被關閉在瓶子之中,如今瓶破得出,這個禪定,就是空無邊處定。」

嘉飛說:「哇!是啊!老子也說:『人之大患,在吾有身。』如果沒有色身該多自在啊!那什麼是識無邊處定呢?」

我答:「虛空無量無邊,現在用心識去緣念(交涉)虛空,緣念多了就會散亂,能破壞禪定。行者觀察,用心識去緣念虛空,只是用心識去緣念受想行識四蘊(無色界已無色蘊可緣念),所以用心識去緣念虛空,是虛妄不實的。

想著想著,就捨棄用心識去緣念虛空,改為用心識去緣念識。怎麼個緣念法呢?就是用現在的心識,去緣念過去未來無量無邊的心識。這個現在心識無量無邊,就如同虛空無量無邊一樣,這個禪定,就叫識處定(識無邊處定)。」

嘉飛說:「天啊!好深奧喔!那什麼是無所處定呢?」

我答:「過去未來的心識無量無邊,用現在心識去緣念它,心識多了就會散亂,能破壞禪定。行者觀察,用現在心識去緣念過未心識,只是用現在心識去緣念四蘊,所以用現在心識去緣念過未心識,是虛妄不實的。

就這樣觀察久了,就能破除識相,呵責識處,贊嘆無所有處,繫心在無所有當中,這個禪定,就叫無所有處定。」

嘉飛說:「喔!那麼非想非非想處定呢?」

我答:「無所有處定,其實也是緣念受想行識,所以也是虛妄不實。照這樣思惟的話,無想是錯的,有想也是錯的,那麼第一妙處,應當是非有想非無想才對,但還有受想行識四蘊存在。

但為什麼叫做非有想非無想呢?因為當中確實有想,但微細難以覺知,所以說非有想;因為確實有想,所以又說非無想。

凡夫證得此禪定,都會以為證得了諸法實相,都會誤認是涅槃。

而非有想非無想,又叫非想非非想,這個禪定,就叫非想非非想處定。」

嘉飛說:「天…天啊!主人您到底在說什麼東東啊?!我已經完全聽不懂啦!算…算啦!我再多想想,看來…我今晚要失眠了!最後再請問主人,什麼叫做滅盡定呢?」

我答:「色界四個禪定,加上無色界四個空定,統稱為『四禪八定』,是外道與佛教共有的禪定境界。若加上滅盡定,則稱為九次第定。

而滅盡定為佛教所獨有,此禪定唯有佛教的聖者阿那含、阿羅漢、大菩薩、以及佛才可證得。滅盡定滅除了六識心及心所,也滅除了受蘊、想蘊,所以又稱為滅受想定。

大迦葉尊者,就是在印度雞足山入滅盡定,等待彌勒佛降生,再將佛陀的衣缽傳給他。

以上略說,就是滅盡定。」

只見嘉飛神采飛揚、眼神堅定的望著我說:「主人,今日您所講的九次第定,雖然很深奧,但我有信心,我們一定能夠得到師尊的加持,禪定一步一步往上提升的!」

我欣慰的摸了摸嘉飛的頭,說道:「好嘉飛!我們一起精進努力!」
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