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示/蓮耶上師

文接三二七期

 

扶會阿字者。揩實決定觀之。當觀圓明淨識。若纔見者。則名見真勝義諦。若常見者。則入菩薩初地。若轉漸增長。則廓周法界。量等虛空。卷舒自在。當具一切智。

 

這個「召入如來寂靜智」雖然是自心出現的,是自然而然出現的,但仍需要「前行」,然後,你要縮短前行的時間,甚至做到你一坐下來就是的地步。

這個過程有好一段路,必須要天天修,這也就是師尊所講的「熏修」。你必須要天天修、不斷地修,這個時候,往往可能還需要「閉關」;你可以完全不跟外界接觸,也可以保持適度地跟外界接觸,這很重要!

誰沒有「如來寂靜智」?每一個人都有,因為這個「如來寂靜智」就是在後面這一行所寫的「真勝義諦」,這「真勝義諦」也就是「第一義諦」,那也就是「如來德相」。

我們用「不生不滅」來形容「如來德相」,那是用「否定句」來形容的,那是不得已的,因為沒有辦法解釋「那個東西」,說「那個東西」也是太明白了,因為「那個」沒辦法說,沒辦法說,大家就沒有可悟之處。

「扶會阿字者。揩實決定觀之。當觀圓明淨識。若纔見者。則名見真勝義諦。若常見者。則入菩薩初地。若轉漸增長。則廓周法界。量等虛空。卷舒自在。當具一切智。」

這個「阿」字其實就是「一切法本不生」,也就是「無生」,「扶會」其實是語助詞。「揩實決定觀之」就是「我們決定要這麼做了」。這個「觀」,可以說是「觀想」、「觀修」,也可以說是「照見」,可以這樣講,它是「直觀」的,不是用想的。

在《因明學》裡面講,這個「觀」其實是「現量」。「比量」是推論的,佛說、根本上師說「眾生都有佛性」,這叫做「聖言量」。可是,這個「觀」到最後要做到的是「現量」,也就是「直觀」的,是不用動腦筋思考的,不是推論的,不是有什麼依據才這麼說的,它是直接確認的,當下直取的,不用再想的。

什麼叫做「圓明淨識」?當這個「識」是「圓滿、光明、清淨」的,那當然就是「佛性」了!所以,「圓明淨識」就是「本心」,也就是「佛性」。

不再被「貪瞋痴」所牽絆的人性,那就是佛性,因為,人性跟佛性是「一」的。人性裡面的「貪瞋痴」在佛性裡面依舊是有,但是,不會有作用。不會有作用的原因是什麼?就像是師尊所說的:「不放在心上、不管它。」

為什麼護摩可以占卜?修法可以占卜?在很多時候都可以占卜?今天蔡師姐說,希望我在護摩的時候,祈求師尊加持,讓她媽媽放下執著。我說我求看看,結果我一轉身,喇嘛裝就被勾住了!當下我就知道,「勾住」這個動作是一種「徵兆」:表示「牽掛」、「放不下」,所以,要讓她的媽媽放下執著,很難啊!

很多東西都是有意義、有徵兆的,問題是我們自己的「圓明淨識」是不是常在、常存?是不是不再被「貪瞋痴」左右?不再被遮蓋?

佛性就跟所謂的「徵兆」一樣,到處都有「徵兆」,隨處可見,問題是是我們不知道那是「徵兆」,是我們的問題,不是「徵兆」的問題。就像我們在看自己時,本來應該是看得到佛性的,可是我們卻不認識它,我們認不出來,這「佛性」不見了!我們認不出來的原因在哪兒?還是因為「貪瞋痴」的作用,因為「執著」而看不到。

比如「乾淨」和「污穢」,你要看透「乾淨」的本質,其實它是不實在的,是隨時都會消失的,是隨時會幻滅的,既然隨時會幻滅,那它很可能馬上就會變成污穢,就像剛擦過的地,不見得是乾淨的,因為「乾淨」只存在於你「擦過」的那一瞬間,那個瞬間非常非常短暫,短到你根本來不及感覺就又髒了!

很正常,這個世間就是這個樣子,所以,只有我們認為「乾淨」和「污穢」都是「一」的時候,這個「圓明淨識」才會顯現,我們才能從「觀想、觀修」的「思維」,變成「現量」的「實證」。

「若纔見者」、「若常見者」、「若轉漸增長者」這三種,可以這樣簡單地解說:

「若纔見者」就是在禪定的時候,當融入合一時可以在一瞬間看到,當離開了禪定,也就是在「前行」和「後行」的時候就沒有辦法看到了!

「若常見者」是當你在禪定「正行」的二十分鐘裡,你看到佛性,有三分鐘之久,而不是「一撇」,而且在你日後的禪定中,你看到佛性的時間會越來越長。

「若轉漸增長者」是在禪定的二十分鐘之中,我都可以看見,漸漸地,當我出了禪定,在「後行」的時候還是可以看見,我不會迷失、不會忘記、不會對面相見不相識了!在「前行」時,我只要坐下來,唸完『清淨咒』就能看到我的佛性,那就是「若轉漸增長者」。

基本上就是這三種情況。所以,我曾說過:「從開悟到明心有一小段路,要到真正見性還有一大段路。」你必須要做到不修法也可以看到佛性,其實,沒有「不修法」的時候,你隨時隨地都是在修法,如果這樣的話,你就會越看越清楚。

祖師講:「若纔見者。則名見真勝義諦。」你才只是剛看見佛性,那你就是看見了真實的「勝義諦」。那個「真實」不是只有「空」,也不是只有「有」,也不是只有「又空又有」,也不是只有「非空非有」。其實,這「空、有、非空非有、又空又有」四個加起來,也不是完整的「真勝義諦」,它只是其中一部分。

再來,祖師講:「若常見者。則入菩薩初地。」如果你可以常常見到佛性,那你就可以稱為「初地菩薩」。菩薩的初地叫做「歡喜地」,在《華嚴十地品》裡面,佛陀講得很清楚,你只要很喜歡布施,很喜歡幫助別人,很喜歡勸人家向善修行,你永遠身體力行,毫無怨言,都很樂意做,那就是「歡喜地」,也就是菩薩的初地。

意思就是,當你可以常常見到佛性時,你必然會真心歡喜地幫助別人,喜歡做種種布施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— 待 續 —

2024年功德主方案 
點此入內 線上刷卡
(單位:美金)

  下載迴向報名專用表 

迴向報名表填完之後請傳送E-mail: 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。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

燃燈paypal註冊的信箱是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。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敬請同門善信大德注意,以免無法收款!謝謝!

 

「隨喜贊助」、廣告刊登等,請參考下方。


點選「隨喜贊助」進入PayPal 線上信用卡贊助網頁,填寫數量即是您的贊助金額!

 

   

◆其他贊助方法:劃撥、匯票、支票及國外匯款

聯絡我們:

投稿專用E-mail: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。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

電話:886-49-2312992 分機 362

傳真:886-49-2350140
迴向報名表傳送E-mail: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。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

 

贊助索閱一年24期紙本雜誌、變更郵寄地址、或 參加「功德主方案

請洽分機 367

 ◆刊登全彩廣告/賀詞/請佛住世詞,下載廣告確認單。

請洽分機 36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