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示/蓮鳴上師

(文接三三九期)

修行本身就是快樂的事,不是痛苦的事,如果你要追求痛苦,那你就要去極苦世界,而不是去極樂世界了,修行是追求心靈上的快樂。因此,「觀受是苦」是指享樂過後,因緣已去,就不要再去想著快樂的事,同時也不要一昧地追求物質上的享受,不要去追求、享受過了就放下,不要老是放在心中無法忘懷。

三、觀心無常

無常有兩種解釋:一、死;二、無常。世上的一切都沒有所謂的永恆,萬法因緣生,萬法因緣滅,緣聚、緣散,一切都是因緣。你不要以為你現在所擁有的會永恆持續下去,你的子女不是永遠都是你的,你的父母也不是永遠都是你的。

此外,很多人有錯誤的觀念,以為我們的心識是永遠的,其實我們的心在五種情況下是斷滅的!我們的意念就是我們的心,很多人說修心就是修意念,其實不是很完整,因為心會斷滅,有生滅就不是永遠的法門,不是永遠的法門就不真實,因為不真實,那就不是我們的本心。

例如,你睡覺時,沉睡無夢,那你的意念在哪裡?此時,你沒有意念,你怎麼修心?既然你的心在哪裡都不知道,你要怎麼修那個心?例如,你被人打暈了,從暈迷到醒來的中間,你沒有任何意念,那你的意念在哪裡?此時,你沒有意念,你要怎麼修心?既然你連心在哪裡都不知道,那你修什麼心?所以,一般所謂的心是指虛幻的意識心,你修不到,虛幻永遠是虛幻,就像鍍金永遠是鍍金,鍍金不會變純金,這是很簡單的道理。

在以下五種情況,心會斷滅:眠熟(沉睡無夢)、悶絕(被打暈)、正死位(死亡後的中陰身)、無想定(作夢)、滅盡定。所以,心是會斷滅的,心是無常的,不要以為這個心、這個念、這個意、永遠不會滅,這是邪見。

我們要出離三界,要往心裡觀察,首先要瞭解心是什麼?有些人認為「一念不起」就是修心。其實,如果你真的是一念不起的話,那只是把自己變成一塊石頭!當你離開壇城、離開法座,念頭又出現了,你的禪定沒了、你的修心又沒了,你這樣修心的話,那就錯了!

我們想要修心,但又找不到我們的心,又以為念頭就是我們的心,所以就一直修我們的念頭,那樣就錯了!釋迦摩尼佛所說的「觀心無常」,是要我們知道—我們的心、意念不會恆常,它會斷滅、會消失的。

當明白這點,就不會執著自己所接觸的一切,在佛法裡面,這個執著叫做「心所」,也就是「心所有法」;意思就是說,因為我們的心是生滅的,那就不要去執著我們所討厭的、所喜歡的,因為那只是你的「分別見」,日後,你也有可能會改變,把原先討厭的變成喜歡的,把原先喜歡的變成討厭的。

四、觀法無我

這個「法」的解釋非常廣和深奧,「無我」也是非常的深奧。這個「法」不是特定的法,例如「上師相應法」、「觀世音菩薩法」、「金剛心菩薩法」、「紅財神法」、「白財神法」……;釋迦摩尼佛說的「觀法無我」的「法」不是特定的法,祂所說的是包含一切,上至揚眉眨眼,下至手舞足蹈,你走路、吃飯、睡覺、上廁所、聊天、看電視、手的動作,這些都是「法」。

有句話叫做「三界唯心、萬法唯識」,意思是說,一切法的來源都來自你的心,如果你沒有心,也就沒有法了!因為你的心生出一個法,你才會依法而行,例如你要去睡覺,必須生一個心念,才會帶動你的身體去做這件事情。石頭是「無情眾生」,因為石頭無心念,所以不能行萬法;我們人因為有心念,才叫做「有情眾生」,有心念才可以行萬法,所以才叫做「萬法唯心造」,做善是它,做惡也是它,本體是中立的,不是你本身做善做惡,是因果讓我們有善有惡。

所以,「觀法無我」當中中立的是無我性,行使出來的是善或是惡。做惡做善在你,不在你的本心,你的本心生出一切萬法,配合你的心念而行使,不是你的本心主動去做善做惡,本心是中立的,是無我的體性。「觀法無我」是這樣解釋的。

因此,「觀法無我」當中的「法」並非是指羯摩法、加行法或是資糧法,不是這個意思,這個法是由你本身所生出一切,像一面鏡子、一塊水晶一樣;當一隻雁子飛過湖面,湖面會顯現一個影子出來,成就一件事情;當這隻雁子飛過了,也就是心念過了,這面鏡子、這塊水晶、這個湖面,依然平靜無影,這就是「過樹林、片葉不留身」、「雁過湖、湖無影」。當中,鏡子、水晶、湖面,這三樣東西無我性,不會有本性和意念出來,是你本身加上意念而生出萬法,所以才說「萬法唯心造」。

四念處—「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」,這四個分開來解釋叫「別相」,合一叫做「總相」。什麼是「合一」呢?我們慢慢觀察,其實,這四樣是連貫的!當我們剛開始修習佛法時,我們要觀察自己的身體,比如你在修禪定,當還沒進入內心、呼吸的觀察之前,你需要先用「毘盧七支坐」調整坐姿,再調整你的呼吸,再調整你的內心。任何修行的次第都是以身體為先,先觀察身體,不執著自己的身體,才可以進階觀察自己身體的感受。

你呼吸、吃東西的時候,是苦受還是樂受?你受傷的時候,是苦受還是樂受?你生病時的痛苦感受……。你要慢慢瞭解身體,並體會外在對於身體引起的反應,當中是苦、空和無常;再觀察禪坐時,心裡的起伏,再觀察心對於行、住、坐、臥的起伏,佛法中有一句話: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。」意思是不害怕意念的生起,也不害怕妄念的生起,只擔心抓妄念抓得不夠快!只要能抓住妄念—貪慾、瞋恨心、愚痴、妄想和無明,就能對治;如果抓不到妄念的生起,就無法對治。

在觀心方面,要明白一切都是無常、苦、空,到最後就是觀法;當我們的心,有妄念生出來的時候,用佛法的正見去對治—用「戒、定、慧」去對治「貪、瞋、痴」;當貪念生起,就用戒對治;當瞋念生起,就用慈悲去對治;當愚痴、無明生起,就用佛法的智慧對治;你懂得用佛法去對治你的心念,你就是一個佛教徒;你不懂得用佛法去對治你的心念起伏,你就不是一個佛教徒,你只是來廟拜一拜的信徒,你不是佛教徒,你不是修行人。

我們既然明白什麼是修行,就要去實踐出來!雖然佛法很深奧,但也很簡單,只要做出來,千步、百步,不離一個「起步」。有一個小故事:有一個很有錢的人去到另一個很有錢人的家,看到別人家的第三層很漂亮,回去就跟建築師說:「我只要建第三層,其他都不要。」建築師就說:「你要一層一層蓋上去,這樣才會有第三層。」

修行也是一樣,我們必須從「加行道」做起,再修「資糧道」、「見道」、「修道」。以〈真佛密法〉來說,就是要從「四加行」、「上師相應法」、「本尊法」、「無上密」、「大圓滿」,一層一層修上去。

有很多人已經皈依超過十年、二十年以上,聽師尊講經說法很多年了,但是,有沒有實際去對治自己的貪念、自己的脾氣呢?有一日一修嗎?有沒有長期持某一個咒呢?有沒有進入過禪定呢?碰到幽冥眾干擾,會不會自己做灑淨、結界呢?你如果有去修持,那就是自己的,不可以只是聽而不做。就像我剛剛講的「四念處」,其實是很簡易的修行法門,理念很簡單,重點是要去做。

釋迦摩尼佛說過,只要依「四念處」修行,快則七日,慢則七年,就可以晉取初果須陀洹。很多經典裡面,在經文的結尾都會寫:世尊說法完,有弟子得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及阿羅漢果……等果位,現在的人為何無法達到呢?因為佛陀年代的人大多是實修的人,現在的人是「只會聽」的人。既然想修行,就要好好想清楚,不要再做一個「只會聽」的人了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— 續 完 —

2024年功德主方案 
點此入內 線上刷卡
(單位:美金)

  下載迴向報名專用表 

迴向報名表填完之後請傳送E-mail: 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。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

燃燈paypal註冊的信箱是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。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敬請同門善信大德注意,以免無法收款!謝謝!

 

「隨喜贊助」、廣告刊登等,請參考下方。


點選「隨喜贊助」進入PayPal 線上信用卡贊助網頁,填寫數量即是您的贊助金額!

 

   

◆其他贊助方法:劃撥、匯票、支票及國外匯款

聯絡我們:

投稿專用E-mail: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。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

電話:886-49-2312992 分機 362

傳真:886-49-2350140
迴向報名表傳送E-mail: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。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

 

贊助索閱一年24期紙本雜誌、變更郵寄地址、或 參加「功德主方案

請洽分機 367

 ◆刊登全彩廣告/賀詞/請佛住世詞,下載廣告確認單。

請洽分機 36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