息肉
■ 朱鍾勛 醫師/提供
王太太一向話多,有一天她要做無痛式內視鏡檢查,躺在檢查台上,嘴巴一直嘮叨個不停。這時醫師向麻醉醫師使了個眼色,麻醉醫師拿起針筒把藥打進去,說時遲那時快,病人就昏昏睡著了,檢查室恢復一片沉寂。約莫半小時檢查完畢,病人清醒,她又開始嘮叨起來。
提起內視鏡,一般人最小生怕怕的就是傳統大腸鏡檢查。做大腸鏡檢查前三天開始就要吃清淡低渣飲食,前一天要灌腸,拉個稀哩嘩啦,第二天檢查要由肛門放入內視鏡,一方面要打空氣讓腸子脹起來,才看得清楚,但大腸曲曲折折,有人更是九彎十八拐,打起空氣來腹脹難受,有人苦不堪言,呼天搶地、叫苦連天的也頗為常見。還好,近年來發展的無痛麻醉式大腸鏡檢查,打了針就睡著了,醒來已經做好了,一點痛苦都沒有,因此越來越多民眾可以接受無痛式麻醉檢查。
近年來國人大腸癌發生率節節上升,可能是全世界發生率增加最多的國家,其中原因不清楚,可能與飲食西化或食品污染各種化學物有關。
大腸癌的前身幾乎都是由大腸息肉轉化而來,因此大腸鏡檢查如果有息肉一定要切除,二、三年內一定還要做追蹤檢查。因此一旦大腸一個地方長息肉,別的地方容易再長,而息肉放久了變成大腸癌的機會就高了。
因此國人為了「腸」治久安,平時要多吃蔬菜水果,減少肉食的比率。此外,如果家中有人有大腸癌或曾經有過大腸息肉,一定要找胃腸科安排做大腸鏡好好檢查一番。要檢查大腸癌最正確的方法,就是做大腸鏡檢查,但因有前述不便,不是人人可接受,另一個方法是檢查糞便潛血反應,或抽血驗CEA(癌胚胎抗原),如果不正常,就要趕緊安排大腸鏡檢查。
CEA是大腸癌的一個指標,但也有不少人大腸有了癌症,CEA仍然正常,也有人CEA高一直查不出原因。
〈台灣癌症基金會〉調查,推估國內22歲到49歲的族群,恐有71萬人腸內有息肉,但近八成民眾卻沒做過糞便潛血檢查,顯示大腸息肉有年輕化趨勢。大部分的大腸直腸癌經由息肉衍生,大腸直腸癌也是台灣所有癌症死亡率的第三名,到底大腸息肉有多可怕?為何常被民眾疏忽?花三分鐘看完這篇,讓你瞭解大腸息肉的真相。
大腸息肉是什麼?
「息肉」是指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多餘腫物,大腸息肉就是長在結腸和直腸粘膜表面的隆起病變。因為大腸屬消化道,現代人的飲食油膩、難消化,食物停留在消化道的時間拉長,使得長息肉的機會增加。
息肉可分為三種:
1. 腺瘤性息肉:發生癌變的機率最大,癌化機會為5~10%。
2. 發炎性息肉:又稱為偽息肉,因為之前的大腸黏膜發生潰瘍壞死,新的黏膜上皮長出來導致,本身並不會變成癌細胞。
3. 增生性息肉:大腸中常見的息肉,不會變成惡性腫瘤。
誰是大腸息肉高危險群?請注意下列四個信號
大腸息肉其實很常見,發病率更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增高,如果你出現下列四個信號,請儘快就醫檢查!
1. 大便帶血
2. 大便習慣和形狀改變
3. 便秘和腹瀉
4. 腹痛
大腸息肉發生率依年齡遞增,關鍵時間是50歲過後。據統計,50歲時盛行率是20%至30%;70歲時變50%以上,但目前台灣已有年輕化趨勢。
另外,有家族大腸息肉症家族的病人,也是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,在青春期過後,大腸內就長滿了數以千計的息肉,若不治療,到了30歲之後,百分之百會變為大腸癌。
得了大腸息肉該怎樣辦?
若檢查發現有癌化可能性的腺瘤性息肉,當然會建議切除,以絕後患。而增生性息肉,雖癌化機會不高,但易有胃腸道出血的狀況,通常也會建議切除。目前內視鏡技術發達,除非是腸胃道息肉太大、易大出血,或是角度不佳,才改採腹腔鏡或剖腹。
根據統計,腸息肉未做切除,五年後有2.4%會演變為癌症,十年後有8%,二十年後有24%。腸息肉切除後可降低發生大腸直腸癌症的機率約76~90%,息肉切除後的復發率約30%。
5招預防大腸息肉:
1.定期糞便潛血檢查:每一至二年進行1次糞便潛血篩檢,約可下降18%至33%的大腸癌死亡率。
2.多運動:有助腸道蠕動,久坐不動導致腸胃蠕動速度變慢,糞便排出體外的速度也會變慢,經常做運動有助減低大腸息肉的發生。
3.多纖維:天天五蔬果。便祕造成宿便堆積亦是引發息肉的因素之一,透過高纖維飲食,保持好的腸道。
4.少紅肉少油脂:紅肉或加工肉品有致癌風險也難消化,會延長腸胃道的消化時間,讓食物與消化道接觸摩擦的時間拉長,導致息肉增生。
5. 多休息:透過規律睡眠來保持身心穩定,避免內分泌不協調引起的身體病變。
腸治久安 息肉必除